一)方案简介


资产公物仓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实体仓”+“虚拟仓”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有效实现对罚没、临时机构上缴、闲置、低效运转、超标准配置资产的集中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统筹管理和盘活利用,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政府“过紧日子”、“勤俭办一切事业”等系列要求,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效能。


二)、核心特点


1把握公物仓职能定位,覆盖低效能运转资产

立足公物仓资产收储、资产购置、资产调配、资产租赁、资产处置及专项资产管理等工作内容,结合公物仓制度体系建设,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各种业务情况产生的公物仓资产进行全面覆盖。

2虚实公物仓双线运作,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通过“实体仓”与“虚拟仓”相结合的方式,整合仓储资源,将一些专业性强、使用频率低、仓储运输不便但单位价值较大、报废代价较高的大型设备存放于虚拟公物仓,结合实体仓实物资产的管理,全面覆盖行政事业单位中利用率较低的资产、并因地制宜的进行资产的统筹管理和有效提升使用效能。

3完善公物仓管理制度,集中运营规范盘活

通过资产公物仓建设,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对公物仓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工作流程进行系统的业务流程设置,严把审批关,杜绝违规操作,并与配置预算相结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节约购置费用。


三)应用价值


资产公物仓管理解决方案实现了对可共享调剂资产的标准化管理,以及相关数据的汇聚及资产运营盘活监督管理体系,促进了对各类闲置、低效运转资产统筹管理常态化,会同有关部门以健全的公物仓管理机制实现了集中管理精细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公物仓资产的有效管理,对建设节约型机关和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

1、有利于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在用资产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地区资产购置的随意性和对资产使用效益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现有存量资产闲置或半闲置情况十分普遍。公物仓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为各单位间资产的循环利用搭建了公共平台,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存量,满足部分增量需求,减少了资产长期闲置、低价出租、无偿借出、重复投资等问题,促进了资源整合、共享共用,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通过系统规范的审批程序设置,明确的业务流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调剂、有利于促进单位间办公条件的均衡

由于目前部分地区缺乏有约束力的资产配置标准及资产购置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等因素,部分单位资产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资产配置不合理。行政事业单位低效、闲置资产,优先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调剂利用;对使用价值达、利用范围广的低效、闲置资产,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级次资产调剂;对因技术原因需要更新、但仍具有使用价值的资产,通过转变用途,调剂到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单位、部门,最大程度激发资产效能。 

3、集中运营管理、利于有序组织规范盘活

财政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指导,整合行政事业单位待盘活资产信息,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促进待盘活资产由闲置向在用转化,打通部门间资产盘活通道。鼓励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盘活方式。有条件的地方财政部门可建立资产集中运营平台或者委托专业机构,整合行政事业单位低效、闲置资产,实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和管理,提升资产资源统筹能力和资产运营收益。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规范审批程序的基础上,加快办理资产出租、处置事项。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新诚软科技有限公司©2022-2022

京ICP备120140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23号